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11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太空授课观后感1“空间站外,同时同力,羽毛与钢球谁先抵达?”这个问题一出,开启了我们今天特别有意义的太空课堂。刚才问题的答案是:羽毛。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听了答案后十分震惊,但听了宇航员老师的解答,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因为牛顿的第二定律。当宇航员老师问大家,如果是你们去太空,你最想带什么上去呢?如果说让我去太空,我会带一本书,去看看在上面可不可以翻。
带着问题,我们开启了这节有意思的课程,今天的课程表是1。水膜张力2。水球光学3。泡腾片。介绍完课程表,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神舟一号,神舟一号可以称为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大家对空间站十分好奇,王亚平老师就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内部,里边有睡眠区,卫生区,还有小厨房。小厨房内部有冰箱,饮水机,这个冰箱作用可大了!可以让宇航员吃上新鲜的苹果,空间站内还有防止肌肉萎缩的健身仪器如: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并且他们每个月还有专门的运动处方。空间站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功能强大,这也无不彰显着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大实力。
太空中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浮力消失现象,乒乓球在水中无浮力;水膜张力,像放大镜,折纸放在水膜表面可以绽放;水球光学实验,注入一个气泡,形成正反两个像;泡腾片,放入泡腾片里面有一个一个的小水珠好像这个水球要爆炸一样。一个又一个的实验,真的是太神奇了。
另外,在太空站中宇航员们竟然可以看到16次日出!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所以他们在太空中可以看16次日出。另外,他们通过舷窗可以看地球和日月星辰,我觉得那风景一定是很美的,虽然那里的天是黑色的,却有着更多一层的神秘感。
这节课使我扩大了眼界,让我认识了丰富的太空站,这真是一节特别的的课堂。
太空授课观后感212月9日,被称作最硬核直播课堂的“天宫课堂”开课啦!这是让同学们从不同纬度感受祖国强大、树立中国梦的好机会。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千帆中队的孩子们怀着期待与梦想观看了“天宫课堂”。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水膜张力实验等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惊呼声、掌声不绝于耳。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时,比如往水球里放入泡腾片,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水球中的气泡翻滚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物理现象在无数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循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xx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太空出差的频率更快、时间更长,无不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游苍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大片。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样难得的“天宫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学课。这次授课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太空授课观后感3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太空授课观后感4今天我在教室和同学们、老师们一起经历了一次神奇的太空之旅,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宇航员老师们在太空中工作,我一直对外太空有着奇妙的感觉,有许多问题想要问一问宇航员老师们。
许多国家的孩子也有着与我相同的想法,比如有想带蜂蜜上去的,因为蜂蜜是非牛顿流体。到外太空有什么化学反应?还有的说外太空做梦与地球人做梦一样吗?你们喝水怎么喝?你们在外太空看到过ufo吗?等等。听了后,我也想带跳绳上去,因为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所以一跳就会跳很高,我想知道,在外太空跳绳是不是很困难?
宇航员老师们为我们解答了各种问题后,又向我们介绍了神舟一号,同学们见识到了什么是天和核心舱。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太空的内部有:卫生区,水源区,厨房区和饮水分配器等。距离地球400公里左右,他们穿上的衣服和我们是不同的,有一个外号叫:“企鹅服”服装上有许多绳子结合在一起,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企鹅服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对抗肌 ……此处隐藏2726个字……的水滴到圆形环里面,水在铁环上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里注入水,刚才的水膜变成了一个小水滴,用针筒将水膜里的气泡吸出,再将一朵红色的纸花放进水膜里,纸花开始慢慢绽放,我惊讶的张大嘴巴看着这实验,哇!好太神奇了!紧接宇航员又向水膜里继续注水,再用针筒往水膜里弄了一个大大的气泡,从透过水膜看宇航员的脸是正着的从水球里看宇航员的脸是反着的,我们不禁又发出赞叹!
宇航员又不断的往水球里注水,慢慢的水膜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宇航员又把蓝色的颜料滴进水球里,水球立马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腾片放进水晶球里面,泡腾片遇见水后开始产生气泡,随着泡腾片的溶化水晶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球。
我看到这些实验时惊讶地直呼,这些实验太有趣太神奇了。
刚观看了天宫课堂的授课视频,王亚平等三位老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授课。我们观看了动态的生物细胞和漂亮的水膜,当蓝色注入水膜的那一刻,水球不断变大,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蔚蓝色的地球,我们感到生活在地球上是多么的幸运,在我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感到自己应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感谢学校为我们这次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等我们长大以后,一定利用所学知识武装自己,报效祖国!强国有我好少年!
太空授课观后感9今天我观看了6月20日中国航天员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的视频。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让我们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老师还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让我们观赏到,在太空中红色会慢慢在水球中散开,最终而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样,神秘而迷人。
在实验演示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对关于太空的问题很感兴趣,如有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此,亚平老师表示,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但与航天器相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否则后果难以设想。自11号升空以来,神十目前还并未看到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得益于天宫一号有提前对太空垃圾进行预警分析,并且进行了相应的规避、防护,这才让这几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顺利。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看完神十太空授课,我知道现在必须要好好学一习一,好好学一习一科学,将来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太空授课观后感10在美联社看来,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就是“一场战斗”,这一任务堪比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空间对接。报道说,太空授课标志着中国迄今最大胆的一步,“中国的宇航员一直在大的场合高调出现在公众之前,但几乎没有跟普通中国人发生真正的接触。”
“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16次。”英国广播公司20日向读者突出强调了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看到的新奇景象。美联社报道说,在天宫一号(微博)51分钟的讲课中,王亚平展示了失重原理,回答了聚集在北京一个礼堂的330名学生实时提出的问题。她的同事聂海胜和张晓光回答了有关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锻炼的问题。其间出现好玩儿的一刻,聂海胜做出中国功夫片影迷所熟悉的神秘的双腿交叉打坐姿势。王亚平说,“在太空,我们都是功夫大师”。后来的一个展示仿佛魔术表演,王亚平将水滴注入一个越来越大的悬浮水球,引来学生们“哇”的惊叹和鼓掌。航天员们还旋转陀螺,摇动一个系绳的球,演示失重如何影响物体运动。报道称,在这堂精心排演的讲课中,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从头至尾微笑着。这堂讲课更像是儿童电视科普节目,而不是不久前加拿大航天员哈德菲尔德从国际空间站传回的视频。
日本时事通信社用“不可思议”评论中国的太空授课。德国新闻电视台20日则为“6000万中国学生上太空课”感到惊讶。报道说,这可能是新的世界纪录。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评论称,法国的老师有时候也会说“学生们在月亮里”(俚语,暗示上课走神或打瞌睡),可如今中国的老师却千真万确在天上。评论认为,太空授课相当成功,这有助于中国证明其有和美国、俄罗斯在征服宇宙空间的竞赛中一较短长的实力。《印度斯坦时报》20日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弗利泽的话说,中国的太空计划能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尚不明确,但已经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国际声望,刺激了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军方掌握了火箭和远程制导技术,也让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国,抛弃了“制造鞋子和手包的国家形象”。
太空授课观后感11周五班会课上,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观看神舟十号在遥远的外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内三名宇航员为我们做的“太空授课”……
授课中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了几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实验。首先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太空中专用的质量测量仪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制造的。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在质量测量仪中,设置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另外再设置一个能够测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根据这个定律,宇航员可以在失重情况下测出物体的重量。
然后,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用线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之后王亚平老师又做了陀螺试验,告诉我们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最精彩的要说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再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随后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变成了大水球,而且没有破裂。当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实验,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知识,也告诉我们外太空还有太多奥秘没有被人类所攻克,这次太空授课,也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处,而且也了解到了有关太空的一些知识,见识到了这些神秘的知识,加强了我们对无尽的太空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